| [1]王平, 冯涛, 蒋运良, 等.软弱再生顶板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其控制原理与技术[J].煤炭学报, 2019, 44(10):2953-2965</br>[2]龙凤魁.综采工作面注浆充填过老空区形成再生顶板技术研究[J].能源与节能, 2020, (08):188-190</br>[3]左红兵, 王辉, 韩朝海.新疆大井矿区厚煤层分层开采形成再生顶板的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03):143-145</br>[4]马文强.遗留资源再回收顶板运动及压力显现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2(03):498-504</br>[5]李景松, 李荣昌.工作面再生胶结顶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 2023, 41(04):64-66</br>[6]常立.缓倾斜煤层再生顶板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及控制研究[D].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2.</br>[7]刘伟.分岔煤层下分层顶板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评价[D]. 安徽理工大学, 2021.</br>[8]马文强.复合再生顶板碎裂结构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17.</br>[9]胡儒.分岔煤层下分层再生顶板结构特征及其地面注浆改造参数研究[D]. 安徽理工大学, 2022.</br>[10]王华胜.薄煤层复合再生顶板回采巷道矿压控制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09):7-7</br>[11]陶明印, 刘峰.再生复杂顶板应力分析和控制研究[J].中国煤炭, 2007, (12):33-36</br>[12]张运宪, 郑景鹏, 王坏增.松散破碎顶板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矿现代化, 2009, (S1):86-87</br>[13]常立, 李涛, 王忠臣, 等.缓倾斜煤层再生顶板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研究[J].煤炭技术, 2022, 41(10):19-23</br>[14]宋学峰, 马文强, 王同旭, 等.再生顶板中弱胶结岩梁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 2017, 48(10):182-185</br>[15]池小楼, 杨科, 付强, 等.大倾角厚煤层走向长壁分层开采再生顶板力学行为与稳定控制[J].煤炭科学技术, 2023, 51(06):1-10</br>[16]王泽雨, 王同旭, 宋学峰, 等.破碎压实岩体节理宏观力学参数研究[J].煤矿安全, 2019, 50(12):23-27</br>[17]马文强, 王同旭, 张恒.再生顶板结构及巷道注-锚支护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8, 35(04):693-700</br>[18]王同旭, 马文强, 曲孔典.随机节理岩体巷道再生顶板失稳机理与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 33(02):265-270</br>[19]池小楼, 杨科, 刘文杰, 等.大倾角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破断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 2022, 43(05):1391-1400</br>[20]陈健, 鲁义, 于顺才, 等.基于~的分层开采再生顶板裂隙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2, 18(03):112-117</br>[21]翟晓荣, 吴基文, 胡儒, 等.分岔煤层下分层再生顶板地面预注浆加固区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22, 50(11):30-39</br>[22]鲁义, 王涛, 余伟健, 等.再生顶板裂隙注泡沫流体扩散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02):143-150</br>[23]叶定阳, 刘长武, 刘洋, 等.人工再生顶板大跨度切眼联合支护技术[J].金属矿山, 2014, (02):55-58</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