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过刊浏览
期刊征订
广告服务
业务介绍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关于本刊
理事会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栏目介绍
处理流程
《煤炭工程》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煤炭工程》入编中文核心期刊2023年版
《煤炭工程》首届青年编委名单公布
论文推荐
征稿信息
煤炭工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与超级煤矿建设
我国煤层水害基本架构及发展情势
我国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及展望
更多
1.
“井上下水力区域压裂冲击地压及强动压灾害防治技术” 专题征稿
(2025-04-29)
更多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5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上一期
设计技术
Select
基于设计工具演变视角的煤炭设计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探究
赵玉栋 夏晓庆 郑建伟
2025, 57(2): 0-0.
摘要
(
53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53
基于设计工具演变的视角,通过深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设计行业设计工具从手绘图纸、机器绘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发力期,呈现出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结合笔者在煤炭设计领域二十余年的从业经验,研究了扩展现实(XR)、区块链技术在煤炭设计行业中的应用场景,探讨了人工智能(AI)驱动的生成式“设计大模型”在提升设计创新方面的发展潜力,提出了“设计大模型”的四层架构,并对其在煤炭设计行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根据煤炭设计行业基于技术扩散理论的生产力跃迁演化规律,随着智能化设计工具的不断迭代升级,在加速培育和发展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及新型生产关系的当下,生成式“设计大模型”等智能设计工具将可能成为新时代煤炭设计行业的关键性创新工具,成为引领煤炭行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革命性发展的核心动力,助力煤炭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
Select
国家能源集团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多维度管控模式研究
苏越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国家能源集团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多灾种耦合威胁及智能化转型需求, 构建了分 层级、 多维度、 内外协同的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管控模式。 提出 “并存灾害分级治理、 单一灾害分类 治理” 原则, 构建了包含安全产能、 规划计划、 智能化等 9 个维度的管控体系, 建立 “集团-子分 公司-矿井” 三级责任链与 “源头防治-过程管控-保障环节” 全流程机制, 通过淘汰高风险产能、 制定五年防治规划等举措, 实现灾害防治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 升。 该研究成果推动煤矿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为 “双碳” 目标下能源安全保障提 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Select
煤化工企业高盐废水处理技术设计实例
程海涛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中煤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回用水装置浓缩单元产生的高盐废水具有COD变化大、硬度高、总硅高、盐分高等特点,排至蒸发塘晾晒,技改采用工艺组合为高密池+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除硅沉淀池+纯化+纳滤+高级氧化(AOP)+多效蒸发结晶。废水回收率98%,回用于循环水站;副产品氯化钠和硫酸钠分别达到《煤化工 副产工业氯化钠》(T/CCT 002-2019)工业干盐一级标准、《煤化工 副产工业硫酸钠》(T/CCT 001-2019)A类一等品标准,杂盐率11.8%左右,按照危废处置,实现了废水和盐的资源化利用。本文介绍了项目工艺选择、工程设计、项目投资概算及运行效果分析。
Select
井工煤矿开发过程甲烷排放核算方法现状及趋势
张进华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控制煤炭行业开发过程碳排放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不可忽视的行业板块,开展准确的碳排放监测和核算是一切碳减排技术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全生命周期法和井工煤矿开采常规工艺流程分析了井工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主要来源及核算边界,针对重点排放源CH4,梳理了现有碳核算模型中CH4计算方法,结合当下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双碳发展战略和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最新协议精神,探讨现有井工煤矿碳核算中CH4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和技术难题。研究指出井下开采过程甲烷排放和矿后活动甲烷排放是煤炭开采过程重点监测对象,是碳核算偏差较大的主因,是未来开展精细化监测,核算和核查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井工煤矿监测存在问题和未来技术方向。
Select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矿山智慧零碳建筑的经济性分析
李科峰 孙晶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近年来,煤炭行业为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引领行业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该文通过对矿山建筑建设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材料、工艺的应用,对投资增加值、能耗分别统计,并将其量化,形成投资增量和效益增量,借助于经济评价模型,论证要实现煤矿零碳建筑其经济的合理性。
Select
大跨度重载荷钢结构桁架施工质量缺陷纠偏技术
张炜 王明 张化全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某项目的大跨度钢结构桁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序及施工管理失误等诸多原因,导致大跨度钢结构桁架产生竖向变形位移及钢结构框架支撑柱产生水平方向变形位移的严重质量缺陷,直接影响设备安装、安全使用。该文介绍了采用后张法折线形预应力高强度钢索配合两侧外侧对称设置钢丝缆绳对大跨度钢结构桁架反向加载,同时辅助大型吊车在大跨度钢结构桁架中间点施加垂直向上拉力使桁架垂直变形及支撑框架柱水平变形回归纠偏技术。该纠偏技术不仅成功消除了结构质量缺陷,而且纠偏效率高、成本低,同时不改变桁架及支撑框架柱原设计整体安全,实现安全高效纠偏技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运用推广价值。
施工技术
Select
特厚煤层动压沿空巷道非对称底鼓机理及控制
张琪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采掘关系紧张导致多重采动压力影响下特厚煤层沿空巷道底板非对称破坏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化试验等手段以5209回风巷道为研究对象对巷道非对称底鼓产生的机理和控制对策开展研究。通过力学分析得出巷道掘进期间两侧垂直应力及上工作面回采后侧向垂直应力计算公式,结合工作面回采数值模拟分析阐明了巷道非对称底鼓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掘巷及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应力叠加使得巷道煤柱侧应力大于实体煤侧,应力的非对称分布造成了巷道底板非对称变形;数值模拟掘巷时巷道底板位移曲线呈对称分布,底板最大位移量为29mm,上工作面回采时底板变形呈非对称分布,巷道左侧底板距中轴线0.5m处位移量最大,峰值位移为593mm,随着上工作面开采巷道塑性区范围逐渐扩大,底板破坏是深度为5.5m;依据顶帮底协同控制原则提出“起底+锚索支护+混凝土硬化”底鼓联合控制方案,并成功应用于现场实践。
Select
弱胶结膨胀性富水煤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
杭银建 刘洪林 李国栋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富水弱胶结膨胀性软岩煤巷顶板下沉强烈、锚杆(索)破断等问题,以赛尔六矿A4301运输巷为工程背景,研究弱胶结软岩物理与力学特征、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以及锚固体失稳机制,提出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表明:弱胶结岩石粘土矿物含量高,蒙脱石含量>10%,砂质泥岩崩解时间为0.97h,膨胀率为5.43%;受A5煤层裂隙水影响,顶板下沉、底鼓强烈,锚杆(索)支护失效率高;锚杆(索)支护增强了锚固围岩等效内聚力,预紧力越大效果越好,在满足支护强度要求下,锚杆(索)变形应与顶板离层下沉相协调。实践表明:采用“锚网索-喷-注”耦合控制技术有效地控制富水弱胶结膨胀性软岩煤巷围岩变形破坏,为该类巷道围岩工程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提供参考。
Select
深部大断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
赵宝福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大海则煤矿深部大断面巷道强烈破坏难题,本文通过现场调研总结了大断面巷道破坏特征,并揭示了巷道破坏诱发机理。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以高承载力柔性锚杆为核心的支护优化方案。为了验证优化方案的合理性,采用UDEC建立了Trigon模型,对比了原方案与优化方案2种情况下的巷道变形量、塑性区范围及围岩裂隙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采取优化方案后,围岩承载效果大幅提高,巷道变形量和塑性区范围明显降低,围岩内部裂隙数量大幅减少。现场开展工业性试验后,巷道围岩在50d时趋于稳定,顶板最大下沉量197mm,现场巷道整体成型效果较好。
Select
新型两堵一注封孔工艺在上向长距离穿层钻孔的应用研究
何文杰 谢雄刚 刘志飞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了解决上向长距离穿层钻孔封孔材料会因为自身的重力将钻孔的前端堵头挤出和很难向上向长距离穿层钻孔上侧渗透的问题。采用新型“两堵一注”封孔工艺来解决。通过采用80mm直径的钢管模拟钻孔的模拟实验获知:封孔段的材料填充了整个封孔空间,囊袋前端浆液紧实。对贵州省仲恒煤矿12集中巷20#煤层底板瓦斯抽放巷的现场试验研究可知:新型“两堵一注”封孔工艺受钻孔倾角变化的影响小,其平均瓦斯抽放浓度始终在60%以上,而“两堵一注”封孔工艺的平均瓦斯抽放浓度始终随着钻孔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其最大时的平均瓦斯抽放浓度也不过36.3%;新型“两堵一注”封孔工艺的平均瓦斯抽放浓度衰减速率小于0.02,而“两堵一注”封孔工艺的平均瓦斯抽放浓度衰减速率大于0.2。结果表明新型“两堵一注”封孔工艺比“两堵一注”封孔工艺更适合上向长距离穿层钻孔。
Select
基于单钢丝投点的立井平面联系测量方法研究
崔旭升 胡成越 谢浪波 刘梓旋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传统的连接三角形法吊两根钢丝传递坐标方向操作困难且对设备和测量环境要求极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单钢丝投点联合陀螺定向的立井平面联系测量方法,该方法较传统的连接三角形法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将地面单点坐标传递到地下,再通过在地下起始边加测陀螺定向为地下工程提供准确的平面起始数据;论文研究了该方法的原理、误差来源并进行精度估算,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Select
倾斜煤层层状底板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高峻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071602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原始支护方案无法有效控制巷道底鼓的情况,在原支护方案基础上提出“底板注浆+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方案。首先分析确定巷道底鼓变形破坏机理,建立锚固层状底板“组合梁”模型,确定巷道底鼓与底板围岩刚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水平侧压力和垂直均布荷载呈正相关关系。其次,通过计算支护方案优化前后弹性模量变化值,在数值模拟分析中得出优化支护方案较原始支护方案支护应力提高0.44MPa,小变形稳定区范围提高约1倍。最终,在现场实验中优化支护方案较原始支护方案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变形量分别减少1099mm和503mm,确定优化支护方案能够较好控制底鼓变形。
生产技术
Select
综采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防冲机制及效果分析
开采研究院 闫耀东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深入探讨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陕西某矿41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综采工作面临空巷道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对于降低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防治机理及其卸压效果。得到以下结论: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为良好的局部防治冲击地压的方式,该手段旨在处理低位顶板,使其充分破断,为中高位顶板提供破断回转空间,促进中高位顶板的破裂,减小静载集中及动载扰动,利用该手段使得临空巷道侧向覆岩发生“长臂F→长臂L→短臂L”的结构转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具有较高冲击风险的工作面临空超前巷道附近煤岩体能量释放频度和强度,避免了高静载与强动载的叠加,从而降低了临空巷道的冲击危险性。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41109工作面在爆破前后相近时间相同推采距离内,微震事件能量下降12.7%,微震事件频次下降46.2%。截止目前,41109工作面在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区域回采时未发生灾害性冲击显现且巷道变形较小,既验证顶板爆破预裂作为局部防冲手段的可靠性,又可为同类型矿井临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Select
多关键层下近距离煤层组开采覆岩“两带”发育规律研究
田卫东 汪军琪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本研究以枣泉煤矿220608和220707工作面为背景,探讨了多关键层条件下近距离煤层组开采过程中覆岩“两带”的发育规律。采用理论分析、钻孔窥视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6煤单一开采时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分别为8.45m和28.64m;而6、7煤近距离开采时,这两带的高度分别增加到23.19m和55.24m。通过对钻孔窥视观测现象的量化分析和数值模拟塑性区的表征对“两带”发育规律进行概况,研究发现关键层的破断显著影响“两带”的发育速率和范围,特别是在关键层控制区域现象愈发明显。此研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Select
松软煤层深孔定向“钻-冲-护”一体化增透促抽技术
李高健 栗海滔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在松软煤层中实现精准、高效、稳定的瓦斯抽采,针对松软煤层深孔钻进轨迹漂移大、透气性低抽采效果差、钻孔易塌孔报废率高等难题,提出松软煤层深孔定向“钻-冲-护”一体化增透促抽技术。技术通过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定向钻进工艺,通过水力冲孔工艺改变煤体应力环境实现增透促抽,通过筛管护孔工艺为孔壁提供一定支撑保证瓦斯抽采通道。在以定向钻进技术理论、水力冲孔增透机理、钻孔坍塌失效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基础上,介绍了技术装备以及工艺,模拟研究了“钻-冲-护”一体化技术关键参数,并将“钻-冲-护”一体化增透促抽技术于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工程应用。工程实践表明:在松软煤层中实施深孔定向“钻-冲-护”一体化增透促抽技术,单孔最大总进尺达1942 m,为保障精准抽采奠定了基础;最长稳定抽采时间超450 d,单孔累计抽采瓦斯量超10万m3,护孔率最大达92.6 %,实现了全孔段护孔,突破了松软煤层抽采区域不精准、抽采效果差和效率低等难题,实现了松软煤层深孔精准、高效、稳定抽采瓦斯。
Select
基于频域反射法的煤矿电缆故障定位技术研究
牛小铁 王彬 杨德亮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煤矿井下电缆老化、破损等故障难以定位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频域反射法的电缆故障定位技术研究。对电缆注入一个频域信号并获取反射信号的数据,对信号进行加窗处理,根据反射信号的波形变化能够区分出电缆的故障类型,根据电缆中信号的传输速度定位出故障点。实现了煤矿井下电缆故障的无损定位和在线监测。
研究探讨
Select
工作面超前巷道矿压分区规律与分段控制研究
张春雷 郭晓菲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受工作面采动影响,不同区域内围岩变形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为探究工作面超前巷道围岩破坏演化规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超前区域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高偏应力是致使围岩产生破坏的主要诱因,基于双向应力的非均匀程度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围压比值的应力分区方法,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场分为:极限平衡区、高偏应力区(η ≥ η2)、偏应力回降区(η2 > η > η1)、原岩应力区(η = η1);(2)基于超前巷道围岩不同的破坏形态及稳定状态变化,进一步将超前巷道按照矿压显现现象划分为:破碎区、蝶形破坏区、椭圆形破坏区、圆形破坏区;(3)基于超前巷道分区规律提出了差异性分段支护控制方法,保障支护与围岩关系相互协调,有助于优化超前巷道补强支护设计并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Select
复变函数两向不等压矩形巷道稳定性与支护优化研究
朱洪涛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摘 要: 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与塑性区范围是巷道支护参数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由于矩形巷道的断面形状易使应力集中,以王才伙盘煤矿火烧区影响下的3202工作面回风巷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建立矩形巷道围岩应力的力学模型,得到巷道围岩应力的复变函数解及其塑性区范围,分析了巷道宽高比和侧压系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以及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的因素,提出了优化锚杆(索)支护、使用工字钢架棚抑制巷道表面变形和注浆提高围岩力学性质的综合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矩形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呈现显著的非均匀变化,尤其在巷帮肩角部位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塑性区发育呈现典型的“X”形分布特征,该破坏模式与巷道角部区域的应力重分布过程存在显著耦合关系。优化支护方案显著提高了围岩应力集中区的分布范围和稳定性,减少了巷道顶板和两帮的变形,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问题,支护体与围岩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耦合效果。通过现场工程实践验证,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后,顶板下沉量为37 mm,两帮缩进量为19 mm,控制效果显著。
Select
粉煤灰流态化浆体垮落带充填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李志华 耿倩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探究粉煤灰浆体垮落带充填的可注性和注浆量,基于Talbol级配理论设计实验方案,对单粒径和Talbol级配矸石散体材料进行孔隙率测量和注浆扩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下矸石有效孔隙率和实测孔隙率基本一致,孔隙率与粒径大小成正比:单粒径5~10mm矸石< Talbol级配下矸石< 单粒径10~15mm、15~20mm、20~30mm矸石。(2)对比不同级配矸石块体注入不同浓度浆液的扩散形态,单粒径矸石级配注入60%、65%浓度浆液先发生纵向扩散,后发生横向扩散;单粒径矸石注入70%浓度浆液、Talbol级配矸石注入不同浓度浆液均先发生横向扩散而后纵向扩散。(3)采用60%浓度粉煤灰浆液注浆,9种实验方案均可注满;浓度为65%时,只有5~10mm单粒径级配出现“渗滤现象”无法注入;浓度70%注浆时,单粒径5~10mm、15~20mm和Talbol级配矸石均出现“渗滤现象”,确定粉煤灰的最佳注浆浓度为65%。(4)矸石不同配比对注浆量的影响:单粒径级配时,矸石粒径与粉煤灰浆液注入量、注灰量成正比;Talbol级配时,级配系数为0.5时,矸石最为密实,注浆量最少。研究结果可为垮落带浆体充填消纳煤基固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Select
基于MOGOA-VMD-LSSVM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张辉 宋泓炎 范华超 赵连明 江帆 鲁宗虎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煤基活性炭生产设备轴承故障难以准确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MOGOA)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引入MOGOA算法,通过引入基于排列熵与峭度倒数归一化的复合适应度函数,优化VMD的惩罚因子和分解层数。其次,使用优化VMD分解提取的轴承振动信号并筛选出敏感变分模态分量(IMF)进行重构。最后,通过MOGOA优化LSSVM模型,形成MOGOA-LSSVM故障诊断模型。与GOA-LSSVM方法对比,验证本文所提方法在故障诊断方面的优势。
Select
基于ICEEMDAN-NOA-SVM的采煤机截割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
郭晋辉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复杂环境下的采煤机截割部轴承易出现故障,且现有故障诊断模型实际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oved 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ICEEMDAN)与改进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的采煤机截割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振动信号进行ICEEMDAN分解,通过选取合适的分量进行重构;然后对重构的分量提取能量特征,并与重构后的信号所提取的时域频域特征组成高维的特征矩阵,使用PCA降维算法对其进行降维;最后利用改进的SVM分类模型对低维特征矩阵进行故障诊断识别,并与多种主流分类算法进行对比。训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故障诊断准确率高达99.3%,比SVM、PSO-SVM和GA-SVM分别高出3.9%、1.1%和1.7%,加噪条件下依然有95.2%的分类准确率,比其他三种分类模型分别高出8.9%、3.9%和3.1%,且收敛速度更快。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94.7%的分类准确率,可有效提高煤矿智能化。
Select
煤炭地下气化顶板砂岩高温致裂规律实验研究
辛林 王欣 牛茂斐 杨敏 李华龙 徐伟豪 尚振杰 刁彤垌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扩展,燃空区产生的高温会对顶板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为了研究不同温度(100 ℃、200 ℃、300 ℃、400 ℃、500 ℃、600 ℃)造成的热损伤对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裂机制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向加热实验设备,对试验过程中声发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研究表明:累计声发射事件数与内部裂纹数的正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应砂岩宏观破坏规模,400 ℃-500 ℃砂岩破裂最为明显。微观上,试样各个温度快速升温阶段裂纹发展速度快,随温度升高,低频占比减少56.02%,高频占比增加57.1%,主频由低频为主转为高频为主,即砂岩破坏由晶间滑移主导转变为裂隙扩展主导。砂岩热破裂是膨胀变形、裂纹的萌生、快速发展以及裂纹持续贯通到破坏的过程。砂岩裂纹萌生,裂纹发育及裂纹非稳定发育分别对应分形维数数值变化0.35、0.15~0.35、0.15,分形维数曲线不规则波动阶段和突降阶段之间的突变点,可作为预测岩石热破裂时内部宏观裂隙形成的信号,为煤炭地下气化设计合理的采宽提供理论支持。
Select
基于PFC裂隙红砂岩冻融破坏特征研究
白杰 袁超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探究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劣化机理,对不同裂隙长度岩石开展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三轴压缩试验,借助PFC3D数值模拟软件再现室内试验过程及验证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冻融过程中小孔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大孔的相对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围压与预制裂隙对试样的力学性能作用相反,10 mm、20 mm、30 mm预制裂隙对红砂岩承载能力的削弱作用为25%、66%、80%;冻融循环导致试样微裂隙扩张,在围压作用下更容易在预制裂隙处汇合,完整试样破坏形态由张拉向剪切转变,而随围压的增大裂隙岩体均表现为剪切破坏形态,裂隙长度不会改变岩体破坏模式;通过引入水颗粒随温度变化的体积本构方程,再现了室内冻融循环试验损伤全过程,冻融循环40次时,岩石内部被充分损伤,裂纹数量成倍增加;PFC3D计算显示完整试样破坏点首先出现在加载点处,裂隙试样则首先出现在加载点及预制裂隙处,裂纹曲线整体呈现"S"形,可分为缓-陡-缓三个阶段,预制裂隙长度越长,试样损伤越大,导致试样抵抗破坏的能力越弱。三维数值模拟反映了冻融裂隙岩体断裂行为,可以为矿区工程中研究岩体破裂演化规律提供依据。
Select
二叠纪煤矸石中氮素和有机质的释放规律对比研究
赵丽 胡鸿博 魏伦行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摘要:我国大量的煤矸石产生于二叠纪煤田,然而对于不同地区二叠纪煤矸石氮素和有机质的释放规律却少有对比研究。本文以保德煤矿、九里山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恒温震荡浸泡实验来对比研究中、西部地区二叠纪煤矸石中氮素和有机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二个矿区氮素的溶出均以氨氮为主,且呈间歇性释放特征,其中保德煤矿的“三氮”及有机质溶出量要低于九里山矿,这与煤矸石自身物质含量及矿物结构有关。二种煤矸石浸泡液pH均呈弱碱性,这可能是由于氨氮对酸碱具有缓冲作用。整体上二种煤矸石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都较低、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较少,且其浸泡液的UV254均呈降低趋势,与DOC相关性不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煤矸石的生态环境影响,也可为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Select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浮选尾煤灰分检测研究
刘航涛 吕振福 丁国峰 李作敏 张博冉 周脉强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检测特征提取种类单一、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多特征融合的尾煤灰分预测方法。在浮选现场获取工业尾煤图像数据集,采用RGB(红、绿、蓝)颜色、灰度、灰度共生矩阵等常规特征和颜色共生矩阵特征对尾煤图像进行描述。通过相关性矩阵研究图像特征与尾煤灰分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降低原始特征维数,以不同主成分个数作为输入,尾煤灰分作为输出,构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进行尾煤灰分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多特征融合显著提高了尾煤灰分预测模型精度,更加全面的描述了尾煤特征,并且模型性能优于以单一类型特征作为输入的模型,此方法可为浮选智能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Select
氧化程度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李大虎 杨方家 付永强 赵仁杰 杨帅豪 曹钊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针对煤泥氧化以后,其可浮性变差、对浮选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试、药剂吸附量测定以及煤泥单元浮选和分步释放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氧化程度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对于苏海图9#、国裕泰拉煤和路天9#三种氧化程度分别为21.10%、48.30%和53.25%的煤,氧化程度越大,其-OH和>C=O等官能团和含氧的亲水性铝硅矿物越多、-CH3和-CH2等疏水性基团越少;煤表面氧化部分占比越高、煤表面亲水性基团越起主导作用、煤的亲水性越高、煤泥浮选效果越差。同时,煤的氧化程度增加,导致煤的接触角减小、表面疏水性变差、对柴油的吸附能力变差。采用极性-非极性复合捕收剂对不同氧化程度的煤泥进行浮选,当要求精煤灰分为10%时,与仅使用柴油相比,氧化程度中等的国裕泰拉煤可燃体回收率可由11.81%提升至43.54%。
Select
适用于工业领域的碳捕集技术路线选择
开采研究院 甘志超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适用于工业领域的CO2捕集技术路线选择,包括富氧燃烧技术、直接空气捕集、转化前CO2捕集技术和转化后CO2捕集技术等。对各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工业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结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根据技术成熟度、成本、碳减排潜力等,提出适用于我国工业领域的技术路线选择。短期内,亦即碳达峰(2030年)之前,工业领域尤其是燃煤电厂碳捕集应以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的CO2矿化技术与化学吸收法为主。
装备技术
Select
半煤岩掘锚一体机滚筒截割性能研究分析
刘昕宇 常映辉 陈明军 张小峰
2025, 57(2): 0-0.
摘要
(
0
)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为研究掘锚一体机滚筒在半煤岩巷道的截割性能,利用离散元EDEM软件建立硬度系数f6.5煤岩,分别对不同截割厚度和牵引速度下煤岩截割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并开展井下截割试验进行验证,以截割阻力及其波动系数、截割比能耗、截割煤岩壁平整度为标准对滚筒截割性能进行评价,研究截割厚度和牵引速度对掘锚一体机滚筒截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①掘锚一体机滚筒在进刀过程中,截割阻力呈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截割阻力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形式,经过井下试验验证,证明模拟结果可靠性高。②掘锚一体机滚筒截割载荷随着截割厚度的上升而增大,载荷波动系数和比能耗随着截割厚度的上升而下降趋势;掘锚一体机滚筒截割阻力和牵引速度呈正比关系,载荷波动系数和比能耗随着牵引速度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分别得到截割阻力、转矩和比能耗的回归方程③截割煤岩平整度随着牵引速度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大的牵引速度更容易使滚筒和减速器连接处出现岩脊现象,从而导致推进效率低,对掘进和锚护工作造成影响。④在评估滚筒截割性能时,应优先考虑平整度,其次为截割阻力和其波动系数,最后是作为衡量滚筒截割性能的比能耗。
Select
煤矿主扇风机轴承振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汪爱明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主扇风机是煤矿大型关键设备,对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轴承故障是导致主扇风机运行异常的重要原因。为及早发现轴承早期故障,研究了煤矿主扇风机轴承振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提出了系统总体架构,在计算轴承故障频率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工况要求,开展了测点确定和传感器选型以及安装方式研究,设计了由数据采集板、电源转换模块、漏电保护开关、电源模块、防爆箱组成的数据采集单元;针对轴承早期故障引起的振动信号微弱且易被现场强背景噪声淹没的问题,利用现场实测风机轴承振动信号,研究了基于TQWT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和基于TQWT-KSVD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结果表明:与TQWT相比,TQWT-KSVD方法能够从风机轴承现场振动信号提取周期性的全局特征,所提取的幅值是基于TQWT方法的两倍以上。验证了TQWT-KSVD方法用于煤矿主扇风机轴承早期故障诊断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保证煤矿主扇风机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生产技术
Select
综采面停采期防灭火定量化注胶技术研究
谢军 刘润杭 徐书荣 高永文 王怡
2025, 57(2): 0-0.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多维度评价
浏览量
0
工作面停采撤架期间自然发火的风险高,高质量压注凝胶材料封堵采空区漏风是有效的防灭火手段。由于目前的注胶装置及工艺难以实现凝胶组分的精准化、定量化配比,导致堵管、胶体泄漏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防灭火工程的质量。为提高注胶过程的可控程度,本文研发了定量化精准自动制胶泵送装置,并以青龙煤矿21802综采工作面停采期注胶防灭火为工程背景,计算确定了胶体扩散半径、组分配比、压注量等关键注胶参数,开展了架间定量压注和端头压注相结合的现场防灭火注胶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研发的注胶装置配合关键参数进行注胶,有效降低了工作面进回风隅角、支架后采空区CO浓度,CO浓度由注胶前最高14 ppm降低至1 ppm以下,与大面积粗放型注胶相比,大大降低了成本,保证了工作面停采撤架期间的安全。
大倾角薄煤层综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卓军
摘要
(
936
)
PDF (0KB)
(
252
)
录用日期:2017-08-24
2025, Vol.57
No.1
2024, Vol.56
No.12
No.1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4
No.3
2023, Vol.
No.12
No.11
No.10
No.8
2023, Vol.5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54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53
No.11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5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5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50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49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48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47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6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5
No.12
No.11
No.10
No.9
No.s1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44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4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4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41
No.12
No.11
No.10
No.6
No.4
搜索
公告栏
更多...
1.
《煤炭工程》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4-09-02)
2.
《煤炭工程》被评为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2024-09-01)
3.
《煤炭工程》再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第10版)
(2023-12-27)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1.
煤矿岩巷TBM快速掘进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2.
遗留煤柱扰动下薄间距动压巷道压裂卸压护巷技. . .
9
3.
厚硬煤层定向长钻孔分段压裂增渗技术及应用
4
4.
高水材料在邻位注浆充填中的研究与应用
4
5.
组装式筒仓仓顶结构支撑平台的设计与施工
3
6.
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布置及支护研究
2
7.
深埋煤层留底煤开采巷道底鼓显现机理及其防治. . .
2
8.
我国智能浮选核心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2
1.
煤炭工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与超级煤矿建设
111
2.
我国煤层水害基本架构及发展情势
73
3.
我国大采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及展望
84
4.
煤矿冻结立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化建设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
52
5.
错层位开采基础原理与灾害防治应用研究综述
53
6.
滚筒采煤机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探讨
49
7.
矿井提升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措施
51
8.
矿井智能通风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55
各年总目录
更多...
2025年总目录
2024年总目录
2023年总目录
2023年总目录
2022年总目录
2021年总目录
2020年总目录
2019年总目录
2018年总目录
2017年总目录
2016年总目录
2015年总目录
2014年总目录
2013年总目录
2012年总目录
2011年总目录
2010年总目录
2009年总目录
2009年总目录
重点客户推荐
更多...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
中国煤炭学会矿建与岩土工程专委会
中国期刊协会
万方数据
我要投稿
企业合作
联系我们
二维码
TOP
客户支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