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两种骨架模型的特点,通过发布几何特征和复制几何特征,将静态骨架模型转化为运动骨架模型,既可以确定支架各零部件的外形,又可以实现支架的机构优化、运动仿真;利用Pro/E中直接测量到的相关参数,通过在关系对话框中输入计算公式,即可提取到主要力学参数。应用表明,利用骨架模型进行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自顶而下的设计,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代表了液压支架的设计方向。
首山矿斜巷提升使用液压绞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改用变频调速绞车后,故障率急剧下降,获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并在压缩机、局部扇风机等设备上应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实现了矿井高产高效、低耗能、低成本。
针对EBZ160TY型掘进机装载驱动装置在井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掘进机上利用国产液压马达替代进口马达的新途径,并通过设备选型、液压系统改造、配套设施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现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井下相关设备故障、设备更新等提供了新方法。
论文针对掘进机从动链轮表面磨损故障进行研究,介绍从动链轮的基本结构及其故障现象,分析从动链轮表面磨损、断裂原因,分别从设计、工艺及应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从动链轮进行改进设计,并给出了两种改进后的从动链轮结构,提高了从动链轮的使用寿命。
本文在介绍矿用胶带运输机后阐述了烟雾传感器对井下火灾预防的重要性,随后着重介绍了离子型烟雾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体结构、信号处理等。通过分析可知,本文所设计的离子型烟雾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高的特点,尤其适合应用于矿井火灾的早期预报。
本文针对煤矿井下用防爆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曲轴断裂现象,使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VL Excite建立了该防爆柴油机的曲轴系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几个工作循环下的曲轴动应力分析,结果表明防爆柴油机曲轴第六拐的最大主应力值接近材料的极限值,在超负荷的工况下运转容易出现断裂现象,和现场结果相符合,为解决曲轴断裂现象,优化曲轴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液压支架是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重要设备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液压支架立柱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声,运用功率键合图法建立立柱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立柱的工作过程,应用MATLAB进行仿真,从而得到对动态特性影响较大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法。为液压支架液压系统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保证现有液压支架在加长工作面满足控制坚硬顶板的要求,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工作面长度与顶板压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作面长度范围内,随着长度的增加,直接顶冒落高度随之增加,且存在一个极限冒落高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普氏平衡拱理论对工作面长度与所需支护强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工作面长度;同时,为了提高现有液压支架控制坚硬顶板的可靠性,将其安全阀流量由原来的200L/min提高至400L/min,供液方式由原来的“单进单回”改善为“两进两回环形”供液方式,并综合应用切眼拉槽爆破和两顺槽超前深孔预裂爆破,经现场实践应用,证明了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该成果对确定合理的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长度和坚硬顶板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中采煤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并借助层次分析软件yaahp 0.5.0 解决云南省镇雄县某煤矿矿井设计过程中关于采煤工艺选择决策难、认可度低的问题,此方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方案比较法中难以定量决策的不足,有利于体现集体智慧,实现民主、科学决策。
本文根据亭南煤矿实测煤层瓦斯含量数据,与原地勘报告提供相同地点煤层瓦斯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矿井设计过程中瓦斯涌出量预测时应调整地勘报告提供煤层瓦斯含量及等值线图,并给出了亭南煤矿调整系数,进而分区域准确预测了采掘工作面及矿井瓦斯涌出量,以此设计矿井瓦斯抽采方法及工艺,并对抽采低浓度瓦斯的综合利用进行探讨与设计。
本文简要介绍了钱家营矿首采区域煤层群联合布置集中上山、分煤层布置回采巷道的形式,分析比较了该布置形式的优越性和缺点,并根据钱家营矿首采区域25年的生产建设经验,在三采区的设计中采用了煤层群联合布置方案,实现了矿井的集中化生产,为矿井的高产高效创造了条件,并为同类煤层开采矿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经验。
卷带装置是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对新型卷带装置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更好地满足煤矿高产高效生产的需要,本文首先对卷带装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现有的卷带装置,指出目前常用卷带装置的特性与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卷带装置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今后卷带装置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主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美好乡村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和开采量的不断加大情况下保护好自然环境,迫使人们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各类环境、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对毛集区“绿馨园治理模式”为非稳沉塌陷区土地动态复垦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摸索出具有淮南特色的复垦模式。
露天矿日常生产中,耗油量是一项主要的成本项目,设备燃油后排放产生的尾气是矿山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提出了几种计算露天矿山年耗油量的方法,并用实例分析了各计算方法的特点,对露天矿设计中设备选型和耗油量计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选煤厂生产厂房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思考
由于煤泥掺烧以煤泥作为主要燃料,使得曾经作为洗煤厂副产品的煤泥,变成了今天的摇钱树,煤泥掺烧不仅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率,还及大地改善了洗煤厂及周边区域的环境状况。本文列举了某电厂煤泥掺烧系统在施工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细节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法及思路,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摘要:文章结合矿井建设中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及今天现代化矿井建设的现状,着重阐述了煤矿建设中增加职工活动场所-“职工活动中心”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这一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组合及建筑功能细部设计。建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编制明确增加这项内容,为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以满足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实际需要。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及2010年的玉树地震震害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间破坏严重,致使许多人逃生受阻。本文以框架结构楼梯间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为根据,分析了地震灾害发生时楼梯间的破坏机制,破坏主要发生于梯段板、框架柱、 梯柱、梯梁及平台板,进而提出了楼梯进行抗震设计的必要性。通过对现行规范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有利于抗震性能的几点设计建议。
为实时掌握矿井生产环境状态,方便矿井安全生产管理,避免矿井事故发生,设计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给出了矿井监控系统的三层系统结构,包括井上应用层、数据控制层和井下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层。然后,介绍了Android客户端的业务需求,包括六个主要功能模块。给出了三层结构的软件设计,包括无线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服务接口软件设计和Android客户端软件设计。最后,介绍了Android客户端的实现。通过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结合Android客户端运行稳定、正确,使用方便,能较好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矿井安全生产状态。
针对煤矿安全预警问题以及传统模糊神经网络(FNN)存在的缺点,构建了基于改进FNN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运行性能良好,对安全状况可以进行高精度预测。针对不同综采工作面,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模型即可用其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评测,不断学习和总结生产进程中的规律,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综采工作面视频监视系统是无人值守工作面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作面无人值守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井下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工作面视频监视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综采工作视频监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开发适用于综采工作面无人值守的集中视频监视控制装备,实现对井下工作面综采设备进行有效的实时视频监测和自动控制,改变一直以来以手动为主的采煤工作方式为计算机自动监测和控制的无人值守智能化采煤工作方式,为我国煤矿高效、安全、绿色开采提供必要基础,达到综采工作面无人值守自动化采煤的目标。
本文针对大柳煤矿水源井的监控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立水源井集中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对各水源井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及控制,通过利用GPRS无线网络,各分站将采集到的电参量、流量、水位等参数传送至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分布在工业场区的6口水源井进行集中监控,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不受限制、易实现、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对石窑店煤矿首采215205综采工作面支架压力进行实时观测,分析得出了该浅埋深工作面的来压步距、动载系数等顶板来压特征;从时间加权平均工作阻力、支架工作阻力分布频率等几方面分析了ZY10000/20/38D支架适应性,研究成果为类似地质条件下工作面支架选型和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采空区存储的水资源是干旱缺水矿区的珍贵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为此,采用水均衡法分析了矿区水资源转化,通过水文地质类比法结合抽水试验分析了采空区储水条件,将其分为4种类型;在采空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空区储水时序模型。结果表明:采空区储水是矿区水系统趋于正水均衡的关键,有利采空区储水的条件类型依次为砂土基岩型、基岩沟壑型、土基型和排水边界型;依据采空区储水时序模型,预计神南矿区截至“十二五”末采空区存储水资源共计2138万m3。本次研究为干旱缺水矿区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石窑店煤矿215205综采工作面超前煤体及区段煤柱应力进行实测和理论分析,掌握了该条件下煤体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于煤壁前方3~4m,影响范围约16~23m;工作面所留设20m区段煤柱可以满足支护要求。研究成果对类似地质条件下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和煤柱合理留设有指导作用。
树脂锚杆锚固段锚固特性和传力机理是锚杆支护设计的关键。本文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树脂锚杆锚固段杆体、树脂药卷及围岩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应力、位移分布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锚固段锚固特性在不同载荷作用下从弹性状态到弹塑性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锚固段杆体轴力、树脂药卷剪切力、围岩剪切力沿杆体轴向呈负指数曲线分布。最后将研究结果用于井下实践,监测锚杆受力状况,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为预防和治理冲击地压,保障矿井接替有序和员工生命安全,本文对忻州窑矿近几年来发生的冲击地压进行统计,对各种冲击地压监测手段和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采掘状况、周期来压、微震能量及频次、电磁辐射、钻孔钻屑等方面对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规律的研究,提高了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准确率,保障了安全生产,并采取了卸压孔、卸压槽、邻面断顶孔及深孔爆破四种防治措施,改变了煤岩体力学性质,降低了应力集中水平,减少了冲击地压发生频次及巷道受损程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章论述了宝轮院煤矿18201工作面瓦斯抽采的必要性,结合其采煤工艺和煤层赋存及顶板类型等情况,分析确定了高位钻孔瓦斯抽放的参数,在宝轮院煤矿18201工作面进行了应用实践,结果表明:在使用高位钻孔进行瓦斯抽放的3月至7月,高位钻孔瓦斯抽放的瓦斯量为1.75~3.39m3/min,而风排瓦斯量为1.46~2.224 m3/min,风量从3月份的1030 m3/min下降到7月份的790m3/min。瓦斯抽放纯量平均为2.09 m3/min,抽放浓度平均为13.8 m3/min,平均抽放率为50.6%,上隅角瓦斯浓度从三月份的1.35%下降到7月份的0.53%。解决了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风机特性曲线矢量化软件为平台,在深入研究其采集原理和轴流式风机特性曲线图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轴流式风机特性曲线图形的采集过程,发现:1)采集点的数目可以控制在6个以下,甚至3个即能满足要求;2)除关键点外,采集点的位置应集中在曲线拐弯处,采集效果比较好;3)拟合方程的最高次数为2次,即能满足大部分轴流式风机特性曲线数字化的需求。
摘要:本文应用了一种新的隔离式三电平半桥双向DC/DC拓扑。双向DC/DC具有易实现软开关,功率双向流动,电气隔离,高可靠性以及具有完全对称的配置。和两电平双向DC/DC对比,本文中所选用的三电平半桥双向DC/DC可以更方便的用在高电压环境中,因为每个开关管所承受的耐压只有直流侧电压的一半。本文对该拓扑工作在双移相情况下作了详细的电路分析。仿真结果也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通过现场实测以及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唐口煤矿冰制冷系统冷量的损失,为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系统冷量的利用率提供了基础数据。
摘 要:判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程度的指标单个指标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缺陷,不同的指标评判结果未必一致。组合熵异常区域受到多种异常因素共同控制。通过开平向斜东南翼分煤层组合熵区划图,说明了地质组合熵在开平向斜东南翼矿井的应用,为相关瓦斯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给出了一种研究煤仓在卸料过程中的流态和动态侧压力的方法,采用离散元模拟工具PFC3D模拟某煤仓的卸料流态及卸料过程中仓体壁面的受力情况及物料内部压力分布。模拟结果表明:煤仓卸料过程中,仓壁各处的动态水平侧压力比静态水平侧压力明显增大,且随着颗粒的流出,仓壁所受的动态水平压力上下波动
摘要:通过配置浓度为0.75%的极低浓度甲烷来模拟矿井乏风,使0.75%浓度的甲烷以不同的速度通过不同温度高温炉膛,收集炉膛排除的气体,并对收集气体进行测试,以得到矿井乏风高温氧化的条件和规律。实验通过调整进入炉膛的乏风流速和炉膛温度以得到乏风在不同流速不同温度下的氧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乏风以不同流速通过高温炉膛时,其流动速度越大其完全氧化所需要的炉膛温度越高;其流动速度越小其开始氧化所需的温度越低;
生物成因煤层气是煤层气的一个重要类型,气田中的生物成因气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气。介绍了矿井中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产气原理,总结了产甲烷菌代谢煤产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生物成因煤层气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为了研究水煤浆在不同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中的欧拉模型对水煤浆在水平管、弯管中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分析了水煤浆以一定速度、一定体积浓度以及四种粒径工况下分别流过水平管道、90°弯管和150°弯管后水煤浆中煤颗粒的体积分数沿管道截面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当水煤浆的流速为1.7m/s、体积浓度为45%以及煤粉粒径为0.5mm时,在水平管道和弯管中都出现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但粒径小于0.25mm后在水平管及弯管中的颗粒基本没有分离现象,能很好的满足管道输煤的理论要求;且对于同一粒径的浆体,在直管中的流动性会更好。
设计了一种基于PLC 控制的珍珠岩吸音板生产线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以触摸屏为人机交互界面,以三菱QPLC为控制系统核心,根据吸音板生产线实际需要和工作流程的特点,,完成了软件系统的编写,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能满足吸音板生产的实际需要,符合工业应用要求。
在多相VRM中采用磁集成技术可以提高VRM的响应速度,本文提出了利用多副磁芯统一集成的多相耦合阵列式集成磁件结构,并以应用于四相非隔离交错并联型VRM中的四相耦合阵列式集成磁件结构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VRM降低稳态纹波及提高动态响应与集成磁件耦合度的关系;分析了耦合磁芯磁轭磁阻对集成磁件参数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了集成磁件参数不对称对VRM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集成磁件的设计方法,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研究了适于微裂隙堵水用的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并对其基本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浆材粘度低于3×10-3 Pa?s;浆材凝胶时间随主剂浓度增加而缩短,且A-Ca反应体系的凝胶时间比A-Mg反应体系长,并随主剂浓度增加,两体系凝胶时间差距减小;主剂配比在1左右时,浆材凝胶时间最长;凝胶时间在3min~15min之间可控;浆材固砂体单轴抗压强度在1MPa以下。研究成果成功用于千米深井地面预注浆堵水。
通过大型直接剪切试验,对邢台地区某矿煤矸石的抗剪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煤矸石的基本性能能够满足公路路堤工程材料的性能要求;得到了煤矸石作为路堤填料的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内摩擦角φ),为煤矸石公路路堤回填的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高平地区矿井煤炭生产和煤质状况,3#低硫煤所占比例较低,9#和15#高硫煤所占比例较高,需要整体洗选配才能综合降低高平地区动力煤的硫分。结合物流加工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心型煤炭洗选配送中心,优化煤炭产品结构,降低产品的硫分,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生产集中化、运输连续化、系统简单化、布置合理化、管理现代化、综合效益最大化,将群矿或中心型煤炭洗选配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的一流的现代化煤炭洗选配送中心。
为解决神东矿区1.7m以下煤层连采机掘进半煤岩巷适用性及效率问题,对石圪台矿2-2上煤顺槽掘进进行了现场观测与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煤层厚度降低,日进尺随之下降,二者的关系可拟合为4次多项式,使用连采机掘进2-2上煤巷道平均月进尺900m以上,满足快速掘进需要,可通过快速搬家、延长联络巷中心距、保证设备检修质量等措施提高掘进效率。
为顺利封闭工作面,消除安全隐患,通过优化工作面回撤方案,采用全断面掩护支架后退式回撤技术,总结了该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特殊地质条件下安全技术措施,实现了工作面设备的安全高效回撤,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作面设备回撤提供了经验。
反井钻机在-50m阶段煤仓施工中的运用,通过现场实践,得出了快速施工煤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安全及现场管理经验。
双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Ⅱ3712W工作面溜煤眼在使用过程中眼壁支护碹体脱落,造成眼壁片帮,给溜煤眼上口巷道的支护带来了安全威胁。为了尽量减少溜煤眼修护对生产的影响,采用锚网喷支护的方法对眼壁进行了加固修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安全隐患。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介绍了高瓦斯矿井巷道穿过软煤破碎带期间采用锚网带、锚索、三心拱U型钢棚联合支护方案,采用马丽散对松散煤体超前加固、瓦斯超前预抽、罗克休充填冒落带等技术,实现了软煤破碎带安全高效掘进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通过对注浆加固材料添加改性剂和活性成分,研制了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强度增长快的环保型双组份化学注浆材料。该注浆材料混合后60S即可固化,固结体4h的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粘接强度分别大于36MPa、16MPa、2.6MPa。针对某煤矿开切眼顶板破碎、冒矸的问题,采用该注浆材料对开切眼进行了超前加固处理。效果表明,注浆材料显著提高了围岩破碎体的强度和完整性,有效控制了顶板破碎引起的冒顶和片帮现象,加快了掘进速度, 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载荷试验、原位测试和沉降观测,验证了高能级强夯处理新近堆积深厚填土的效果。为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施工工艺,提供实测资料。
针对复杂应力场高膨胀松软围岩较薄煤层开采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采场应力环境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工作面采用内错式布置方式,工作面布置在临近采空区17.6m以外,通过适当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进一步优化采场应力环境;结合高预应力、强力锚杆锚索主动支护理论对高膨胀松软围岩控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支护形式及参数;基于高膨胀松软围岩较薄煤层的赋存条件,对工作面关键设备结构进行了分析。现场回采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通过对大饭铺煤矿1510综采工作面矿压进行现场实测,揭示了该地区厚且坚硬顶板条件下综采面在推进过程中矿压显现规律,通过初撑力分析、压力频度分布、循环末阻力分析等掌握该工作面支架的适应性情况,为类似条件综采面顶板管理及支架选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崔木煤矿瓦斯赋存情况,通过对井下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提出四种井下采用抽采方案,分别为回采工作面预抽、区域煤层整体预抽、掘进工作面抽采以及采空区瓦斯抽采,四种方案形成一个系统。结果表明采用井下瓦斯抽采系统既能综合利用资源又能降低井下瓦斯浓度,保证井下安全生产。
针对大同云冈矿大采高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和局部更换支架的难题,通过预测冲刷带的走向,分析矿压对支架的损坏影响,对比了布置“刀把子”运输顺槽过冲刷带大搬家更换支架方案,与“梭形搬家切巷”直接推进小搬家更换支架的方案,并对切巷锚杆+锚索梁+锚索组+网+单体柱联合支护、大断面更换支架工艺和工作面切巷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实践表明:采用“梭形搬家切巷”直接推进小搬家更换损坏支架技术工期短、掘进工程量少,节约了支护材料和避免了煤柱损失,现场的顶板、通风、机电设备操作、施工工艺都实现了安全有效控制。
本文针对布尔台煤矿42103首采综放面初采期间矿压异常显现特征,分析了矿压显现异常的原因,总结了控制综放面矿压异常显现的综合措施,包括降低顶煤放出速度、采用初撑力控制阀、提高支架额定工作阻力及保证支架合理的工作位态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是综采工作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刮板输送机受力分析,认为其“上窜下滑”的主要是由于输送机受力不平衡造成的,所受合力表现为下滑力时,输送机出现下滑,合力表现为向上方向的力时,输送机则出现上窜。并提出工作面伪倾斜开采是控制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在张集矿1412(3)工作面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摘要:为了节省辅助运输费用,补连塔煤矿建设了地面永久输料系统,经过方案比较,最终选用大孔径钻孔+陶瓷内衬耐磨钢管的方施工案,并叙述了输料孔的施工工艺和输料孔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摘 要:本文针对方山35kV变电站发生的事故案例,简要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是由天气降雨及电缆头绝缘降低引起的;进一步分析了事故扩大化的原因与系统运行方式、电容电流超标及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有直接关系,并提出了限制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最后给出几点建议。
为了解决五虎山煤矿通风能力不足、通风阻力大、风速超限等问题,基于矿井通风系统基础参数测定结果和煤矿后期的生产部署,提出3个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利用Ventsim三维通风仿真系统建立立体模型,对提出的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的风网数据进行解算、风流按需分配仿真和风流动态模拟,同时进行了经济投入与通风运行效益分析,确定了最优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A506综放工作面开切巷设备大部分已按要求安装到位,因采掘关系调整,此开切巷内设备必须撤出。传统的回撤方法必须形成撤架通道,由里到外逐段回撤,形成撤架通道需要投入大量人员,施工时间较长。为保证安装工作面及时、顺利的进行安装,经过比较,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特殊回撤方法,不形成撤架通道做到了安全、快速回撤,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类似条件下的回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预防为主”是煤矿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指导方针,也是防止煤矿自然发火必须遵循的原则。针对兖州矿区主采煤层的特点,定性的分析了兖州矿区总放工作面自然发火的特点与规律,建立了适合兖州矿区综放工作面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对综放工作面自然发火的预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矿压理论认为,在工作面回采的过程中,由于采动压力影响,在工作面的垂直方向上会形成裂隙带、冒落带和弯曲下沉带,高错式钻场瓦斯聚合技术是内错于综放工作面回风顺槽施工高位钻场,在钻场内施工钻孔,钻孔终孔布置于煤层顶板以上裂隙带内,抽采煤层开采后涌入裂隙带瓦斯而治理工作面瓦斯的技术。
为了根治矿区一、二煤组底板灰岩水害,杜绝了灰岩承压水突水事故,平煤广大防治水工作者经过三年多艰难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适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灰岩水防治之路。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划分出水文地质单元,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制定相应区域治理方案。通过实施灰岩水区域联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疏水降压效果, 2010年以来杜绝了灰岩承压水突水事故的发生。结果表明区域联合治理是防治灰岩水害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彻底解决灰岩水害威胁安全生产的方法,对于类似条件的矿区灰岩水防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针对采煤机截割煤过程中产尘量大,粉尘分散,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在采煤机上安装负压二次降尘装置,把静压水转化为高压气雾流屏障和局部含尘卷吸风流净化除尘系统,有效降低粉尘浓度。
绍了新柳选煤厂的基本情况,分析新柳选煤厂一厂建厂初期使用重介加浮选及RC煤泥分选机回收煤泥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二厂筹建期间,保持原先一厂的联合工艺不变,提出了采用TBS粗煤泥分选机对煤泥进行回收,结果表明,TBS对重介粗煤泥回收实用性强,对煤质变化的适应性强,分选效果比预期效果更好,不仅提高了精煤产率,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便于操作。
摘 要: 基于具体生产项目中动筛跳汰机处理能力不足,文章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解决改良后,动筛跳汰机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系统运行平稳可靠,故障率低,处理量大,满足了矿井生产能力配套的需求。本文为类似项目动筛跳汰机的生产使用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