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保平,王宏伟,姜耀东等.煤层破坏区工作面复采数值分析[J].煤炭工程:2013,7:72-75. [2] 轩大洋,沈春明,栗兴华.煤矿井复采的探讨[J].采矿技术:2008,8(4):23-24. [3] 崔民选.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李佑林.小煤矿开采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5] 齐光辉.小窑破坏区资源复采利用技术实践[J].煤炭工程:2009,9:7-9. [6] 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 [7] 徐芝纶.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侯朝炯, 郭励生, 勾攀峰, 等. 煤巷锚杆支护[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 [9] 肖同强,李怀珍,徐莹等.深部构造应力区煤巷肩角锚杆破断机制及控制[J].岩土力学,2013,34(8):2303-2308. [10] 孙学阳,夏玉成.采煤工作面内及区段间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3(1):60-61. [11] 康红普,王金华,等.煤矿锚杆支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12] 张海力,李文广.残采矿井巷道掘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2010,12(5):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