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邰世康, 朱书全, 李宇琦.中国动力煤应用现状及碳捕集与封存展望[J]. 洁净煤技术, 2014, 05:66-69. [2] 钱爱军.中国动力煤分选工艺现状及展望[J]. 洁净煤技术, 2014, 04:22-24. [3] 管春峰, 冯雨, 谢守祥.2013年中国动力煤进口分析[J]. 中国煤炭, 2014, 04:12-14+55. [4] 唐云杰.浅析煤的发热量与灰分的对应关系[J]. 中国煤炭, 2004, 11:52-53. [5] 邹进, 吴杰, 朱彤.煤中全水分的测定[J]. 洁净煤技术, 2013, 05:120-122. [6] 贾明生, 张乾熙.影响煤灰熔融性温度的控制因素[J]. 煤化工, 2007, 03:1-5. [7] 于健, 龚福林.浅谈动力煤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J]. 煤质技术, 2009, 02:8-9+12. [8] GB/T 5751-2009, 《中国煤炭分级》[S]. [9] 邓庆德, 杨海寅, 张琨, 苏攀, 郝功涛, 王群英.煤质评价及其在动力煤中的应用[J]. 热力发电, 2013, 12:1-7. [10] 秦云虎, 王双美, 张静, 朱士飞.中国西南地区动力用煤资源分级评价指标及资源量构成[J].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09:1-5. [11] 邓玉勇, 杜铭华, 雷仲敏.基于3E分析方法的洁净煤技术评价[J]. 煤炭学报, 2007, 10:1088-1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