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百胜,杨双锁,康立勋,等.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97-101.
[2] 琚宜文,王桂梁,胡超.海孜煤矿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厚变化的控制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4):374-379.
[3] 卢士超.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技术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6,25(9):59-60.
[4] 刘纯贵.四台矿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围岩承压性能模拟分析[J].中国煤炭,2005,31(5):33-35.
[5] 宋雷,黄家会,南生辉. 杨村煤矿综采条件下薄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实测与模拟研究[J]. 煤炭学报,2011,36(增刊): 13~17.
[6] 董青红. 薄煤层底板采动影响深度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 S1) : 5237 -5242.
[7] 彭苏萍,王金安. 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91~95.
[8] 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9] 程久龙,于师建,宋扬等. 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声波CT探测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1999,24(6):576~579.
[10] 王家臣,许延春,徐高明等. 矿井电剖面法探测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的应用[J]. 煤炭科学技术,2010,38(1):97~100.
[11] 李福胜,张春雷,张勇. 地质雷达探测底板破坏深度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煤炭,2013,11:51-5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3CB227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