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广超, 何富连, 来永辉, 等. 高强度开采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与控制技术[J]. 煤炭学报, 2016,41(09): 2188-2194. [2] 乔元栋, 孟召平, 朱帅, 等. 二次采动影响下区段煤柱破坏机制及围岩控制技术[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06): 71-77. [3] 屠洪盛, 屠世浩, 白庆升, 等. 急倾斜煤层工作面区段煤柱失稳机理及合理尺寸[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42(01): 6-11. [4] 李迎富, 华心祝, 蔡瑞春. 沿空留巷关键块的稳定性力学分析及工程应用[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2,29(03): 357-364. [5] 何满潮, 陈上元, 郭志飚, 等.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结构控制及其工程应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46(05): 959-969. [6] 侯朝炯, 王襄禹, 柏建彪, 等.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1,50(01): 1-12. [7] 于斌, 姚强岭, 王少卿, 等. 侧向支承应力作用下6.0m小煤柱巷道加固技术研究[J]. 煤炭工程, 2021,53(03): 73-77. [8] 李小军, 李怀珍, 袁瑞甫. 倾角变化对回采工作面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2,37(08): 1270-1274. [9] 何廷峻. 工作面端头悬顶在沿空巷道中破断位置的预测[J]. 煤炭学报, 2000(01): 30-33. [10] 杨强, 薛利军, 王仁坤, 赵文光. 岩体变形加固理论及非平衡态弹塑性力学[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0): 106-114. [11] 姚强岭, 李英虎, 夏泽, 等. 基于有效锚固层厚度的煤系巷道顶板叠加梁支护理论及应用[J]. 煤炭学报, 2022,47(02): 672-682. [12] 于洋, 柏建彪, 王襄禹, 等. 残留煤柱工作面巷道布置及卸压控制研究[J]. 煤炭学报, 2020,45(S1): 49-59. [13] 王俊峰, 王恩, 陈冬冬, 等. 窄柔模墙体沿空留巷围岩偏应力演化与控制[J]. 煤炭学报, 2021,46(04): 1220-1231. [14] 朱卫兵, 于斌, 鞠金峰, 等. 采场顶板关键层“横U-Y”型周期破断特征的试验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02): 36-43. [15] 李桂臣, 杨森, 孙元田, 等. 复杂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煤炭科学技术, 2022,50(06): 29-45. [16] 赵国贞, 马占国, 孙凯, 等. 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机理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0,27(04): 517-521. [17] 高亮, 张农, 吕情绪. 顶板定向钻孔水压致裂工作面强矿压控制试验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08): 57-62. [18] 陈勇, 郝胜鹏, 陈延涛, 等. 带有导向孔的浅孔爆破在留巷切顶卸压中的应用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32(02): 253-259. [19] 苏铭, 姚强岭, 刘梓昌, 等. 链臂锯切顶卸压小煤柱留巷开采围岩稳定性分析[J]. 中国矿业, 2021,30(07): 146-151. [20] 回新冬. 区段窄煤柱承载演化特征及稳定性控制[D].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21] 王夫榕. 沿断层区段异形煤柱护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D]. 中国矿业大学, 2022. [22] 贾传洋, 蒋宇静, 张学朋, 等. 大直径钻孔卸压机理室内及数值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39(06): 1115-1122. [23] 申乾. 密集钻孔切顶卸压机理及应用[D].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24] 李东印, 张景轩, 郑立军, 等. 密集钻孔弱化底分层顶板沿空留巷技术[J]. 煤矿安全, 2022,53(07): 111-118. [25] 杨强. 滨湖煤矿16207材料巷密集钻孔切顶留巷原理及应用[D].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26] 郭恒, 林府进. 基于弹塑性力学分析的煤层钻孔孔壁稳定性研究[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0,37(S1): 106-109. [27] 左建平, 于美鲁, 孙运江, 等. 不同厚度岩层破断模式转变机理及力学模型分析[J]. 煤炭学报, 2022: 1-18. [28] 李学华, 鞠明和, 贾尚昆, 等.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工程应用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33(05): 761-769. [29] 盖德成, 李东, 姜福兴, 等. 基于不同强度煤体的合理卸压钻孔间距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0,37(03): 578-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