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宝琛,缪国华.煤矿地面移动的基本规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24-27.
[2] 邹友峰, 邓喀中, 马伟民. 矿山开采沉陷工程[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 何国清. 矿山开采沉陷学[M]. 1991.
[4] 刘宝琛, 戴华阳. 概率积分法的由来与研究进展[J]. 煤矿开采, 2016, 21(2):1-3.
[5] 何国清, 马伟民, 王金庄. 威布尔分布型影响函数在地表移动计算中的应用——用碎块体理论研究岩移基本规律的探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82(1):4-23.
[6] 徐良骥, 王少华, 马荣振,等. 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覆岩运动与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 测绘通报, 2015(10):52-56.
[7] 傅睿智. 浅埋藏近水平特厚煤层采动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8] 尤冰. 老采空区建筑物地基稳定性评价[D]. 吉林大学, 2012.
[9] 胡琪. 不同地形条件地下开采引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对比分析[D]. 太原理工大学, 2014.
[10] 张诸林. 两层采煤地面变形模拟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11] 闫士民, 李乐功. 浅议徐州贾汪煤田采空区特点[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4, 39(3):14-16.
[12]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9-1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J124-2007) [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14]王树仁,张海清,慎乃齐,等.下伏采空区桥隧工程变形及受力响应特征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06):1144-1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