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缪协兴, 钱鸣高.采场围岩整体结构与砌体梁力学模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5, (Z1)(3-4):3-12+197 | 
																													
																						| [2] | 王连国, 韩猛, 王占盛, 欧苏北.采场底板应力分布与破坏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 30(03):317-322 | 
																													
																						| [3] | 丁百川.我国煤矿主要灾害事故特点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 2017, 45(05):109-114 | 
																													
																						| [4] | 施龙青.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03):17-23 | 
																													
																						| [5] | 王文, 张世威, , 王伸, 李东印, 李化敏.真三轴动静组合加载饱水煤样动态强度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 38(10):2010-2020 | 
																													
																						| [6] | 李庆广, 李金凯.论防治奥陶系岩溶水患解放受水威胁煤矿床途径问题(以峰峰邯郸煤田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79, 06(01):1-14 | 
																													
																						| [7] | 杜伟升, 姜耀东, 高林涛.带压开采底板破坏因素分析及突水预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17, 45(06):112-117 | 
																													
																						| [8] | 赵德康.矿井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综述[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 01(10):123-124+130 | 
																													
																						| [9] | 张长文.付斌.徐毅矿井突水问题的研究[J].煤炭技术, 2004, 23(5):65-66 | 
																													
																						| [10] | 张金才.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C].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989:476-484. | 
																													
																						| [11] | 李白英.预防矿井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及其发展与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8(04):11-18 | 
																													
																						| [12] | 于小鸽, 施龙青, 魏久传, 李述才.采场底板“四带”划分理论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5(04):14-17 | 
																													
																						| [13] | 白晨光, 黎良杰, 于学馥.承压水底板关键层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J]. 煤炭学报, 1997, 02:39-44.[J].煤炭学报, 1997, 22(02):39-44 | 
																													
																						| [14] | 张文泉, 李白英, 李加祥, 王振安.矿井底板突水点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州煤炭, 1992, 13(01):06-09+24 | 
																													
																						| [15] | 张少春, 张西民.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判据的建立及应用[J].陕西煤炭, 2004, 23(02):19-21 | 
																													
																						| [16] | 张西民, 侯育道.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的量化评价[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1998, 18(01):33-37 | 
																													
																						| [17] | 武强, 张波, 赵文德, 刘守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新型实用方法Ⅴ:基于的型、证据权型、回归型脆弱性指数法的比较[J].煤炭学报, 2013, 38(01):21-26 | 
																													
																						| [18] | 武强, 庞炜, 戴迎春, 俞佳.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的GIS与ANN耦合技术[J].煤炭学报, 2006, 31(03):314-319 | 
																													
																						| [19] | 王延福, 靳德武, 曾艳京.矿井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新方法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9, 43(04):35-39 | 
																													
																						| [20] | 张伟杰, 李术才, 魏久传, 张庆松.基于岩体极限平衡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 43(01):86-91 | 
																													
																						| [21] | 宋曦, 宁云才, 王如猛, 王少强.基于客观优化组合赋权模型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研究[J].煤矿安全, 2019, 50(05):138-141 | 
																													
																						| [22] | 代革联, 杨韬, 郭国强, 牛超, 薛小渊.带压开采首采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16, 44(08):56-60 | 
																													
																						| [23] | 关英斌, 李海梅, 金瞰昆.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02, 30(06):35-38 | 
																													
																						| [24] | 孙向阳, 孟祥瑞, 赵光明, 赵启峰.采面底板及煤壁破坏塑性区研究[J].煤炭科技, 2009, 30(03):10-12 | 
																													
																						| [25] | 倪振华.振动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