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施龙青,辛恒奇,翟培合,等.大采深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2, 41(1):37-41
|
[2] |
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应用[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136-164.
|
[3] |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
[4] |
杨国勇,陈超,高树林,等.基于层次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法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 32(2):206-213
|
[5] |
李振华,许延春,李龙飞,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 32(6):905-910
|
[6] |
孙云普,王云飞,郑晓娟.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法的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的分析[J].煤炭学报, 2009, 34(12):1610-1615
|
[7] |
陈忠辉,冯竞竞,肖彩彩,等.浅埋深厚煤层综放开采顶板断裂力学模型[J].煤炭学报, 2007, 32(5):449-453
|
[8] |
陈荣华,白海波,冯梅梅.综放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 23(2):220-223
|
[9] |
贺桂成,肖富国,张志军,等.康家湾矿含水层下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 28(1):122-126
|
[10] |
许延春,李振华,贾安立,等.深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覆岩破坏高度实测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7):21-23
|
[11] |
高保彬,刘云鹏,潘家宇,等.水体下采煤中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探测与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S1):3384-3390
|
[12] |
姜福兴,叶根喜,王存文,等.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在煤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9):1926-1932
|
[13] |
刘超,吴顺川,程爱平,等.采动条件下底板潜在导水通道形成的微震监测与数值模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6(9):1129-1135
|
[14] |
蒋金泉,张培鹏,秦广鹏,等.高位主关键层破断失稳及微震活动分析[J].岩土力学, 2015, 36(12):3567-3575
|
[15] |
赵兴东,唐春安,李云辉,等. 花岗岩破裂全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S2):3673-3679.
|
[16] |
张茹,谢和平,刘建锋,等. 单轴多级加载岩石破坏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584-2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