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和平, 周宏伟, 薛东杰, 等. 煤炭深部开采与极限开采深度的研究与思考[J]. 煤炭学报, 2012, 37(4): 535-542.[2] 何满潮, 谢和平, 彭苏萍, 等.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16): 2803-2813.[3] 姜福兴. 采场覆岩空间结构观点及其应用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 (1): 30-33.[4] 姜福兴, 刘懿, 张益超, 等. 采场覆岩的“载荷三带”结构模型及其在防冲领域的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 35(12): 2398-2408.[5] 许家林, 鞠金峰. 特大采高综采面关键层结构形态及其对矿压显现的影响[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8): 1547-1556.[6] 汪锋, 许家林, 陈绍杰, 等. 松散层拱结构模型及其对覆岩运动的影响[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9, 36(3): 497-504+512.[7] 鞠金峰, 许家林, 王庆雄. 大采高采场关键层“悬臂梁”结构运动型式及对矿压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1, 36(12): 2115-2120.[8] 于 斌, 高 瑞, 孟祥斌, 等. 大空间远近场结构失稳矿压作用与控制技术[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5): 1134–1145.[9] 张宏伟, 付兴, 于斌, 等. 特厚煤层坚硬覆岩柱壳结构特征模型及应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 46(6): 1226-1230.[10] 于斌, 匡铁军, 杨敬轩等. 特厚煤层开采坚硬顶板覆岩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23, 51(1): 95-104.[11] 冯军发, 周英, 李回贵, 等. 试论近水平煤层采场的3种基本结构形式[J]. 煤炭学报, 2016, 41(10): 2576-2587.[12] 冯军发, 周英, 张开智等. 浅埋近距离多煤层采空区下厚关键层破断特征及支架工作阻力确定[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8, 35(2): 332-338.[13] 李志华, 杨科, 华心祝, 等. 采场覆岩“宏观-大-小”结构及其失稳致灾机理[J]. 煤炭学报,2020,45(S2):541-550.[14] 谢广祥. 综放工作面及其围岩宏观应力壳力学特征[J]. 煤炭学报, 2005, (3): 309-313.[15] 罗生虎, 王同, 田程阳, 等. 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应力传递路径倾角效应[J]. 煤炭学报, 2022, 47(2): 623-633.[16] 邱泽华, 石耀霖. 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60-64.[17] 朱志洁, 王洪凯, 张宏伟, 等. 多层坚硬顶板综放开采矿压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 45(7): 1-6.[18] 孙训方, 方孝淑, 关来泰. 材料力学(Ⅱ)[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9] 李浩荡, 蓝航, 杜涛涛, 等. 宽沟煤矿坚硬厚层顶板下冲击地压危险时期的微震特征及解危措施[J]. 煤炭学报, 2013, 38(S1): 6-11.[20] 钱鸣高, 缪协兴, 何富连. 采场“砌体梁”结构的关键块分析[J]. 煤炭学报, 1994, 19(6): 557–563.[21] 卢国志, 汤建泉, 宋振骐. 传递岩梁周期裂断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差异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32(4):538-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