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立民, 贺卫中, 彭捷, 等. 高强度煤炭开采对烧变岩泉的影响[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 45(7): 127-131. [2] 郭文兵, 白二虎, 赵高博. 高强度开采覆岩地表破坏及防控技术现状与进展[J], 煤炭学报, 2020, 45(2): 509-523. [3] 郄晨龙, 卞正富, 杨德军, 等. 鄂尔多斯煤田高强度井工煤矿开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扰动[J], 煤炭学报, 2015, 40(6): 1448-1456. [4] 朱川曲, 黄友金, 芮国相, 等. 采动作用下煤矿区地表裂缝发育机理与特征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 28(4): 47-52. [5] 王新静, 胡振琪, 胡青峰, 等. 风沙区超大工作面开采土地损伤的演变与自修复特征[J], 煤炭学报, 2015, 40(9): 2166-2172. [6] 张凯, 李全生. 基于控水开采的塔然高勒煤矿首采工作面优化研究[J], 煤炭工程, 2019, 51(12): 121-126. [7] 许传阳, 马守臣, 张合兵, 等. 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5): 597-604. [8] 魏婷婷, 胡振琪, 曹远博, 等. 风沙区超大工作面开采对土壤及植物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2(4): 376-381. [9] 刘建功, 李新旺, 何团.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应用现状与发展[J], 煤炭学报, 2020, 45(1): 141-150. [10] 余学义, 刘传杰. 亭南煤矿村庄下宽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 煤炭工程, 2019, 51(5): 118-122. [11] 范立民. 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J], 煤炭学报, 2017, 42(1): 27-35. [12] 胡振琪. 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1): 25-35. [13] 郭俊廷, 李全生. 浅埋高强度开采地表破坏特征:以神东矿区为例[J], 中国矿业, 2018, 27(4): 106-112. [14] 王富强, 郑剑英, 崔石磊. 8.8m采高工作面切眼掘进与支护工艺研究[J], 煤炭工程, 2017, 49(12): 56-60. [15] 顾大钊, 李全生, 贺安民, 等. 能源“金三角”煤炭开发水资源保护与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6] 范立民, 马雄德, 蒋泽泉, 等. 保水采煤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7): 1-30. [17] 曹志国, 何瑞敏, 王兴峰. 地下水受煤炭开采的影响及其储存利用技术[J], 煤炭科学技术, 2014, 42(12): 113-116, 128. [18] 顾大钊, 张建民, 王振荣, 等. 神东矿区地下水变化观测与分析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 41(4): 35-39. [19] 王云广, 郭文兵, 白二虎, 等. 高强度开采覆岩运移特征与机理研究[J], 煤炭学报, 2018, 43(S1): 28-35. [20] 陈超. 风沙区超大工作面地表及覆岩动态变形特征与自修复研究[D].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21] 邹慧, 毕银丽, 金晶晶, 等. 采煤沉陷对植被土壤容重和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J], 煤炭科学技术, 2013, 41(3): 125-128. [22] 史沛丽, 张玉秀, 胡振琪, 等. 采煤塌陷对中国西部风沙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及修复措施[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 34(3): 318-328. [23] 刘英, 雷少刚, 程林森, 等. 采煤塌陷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气孔导度、蒸腾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 38(9): 3069-3077. [24] 刘英, 吴立新, 岳辉, 等. 荒漠化矿区地下采矿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J], 煤炭科学技术, 2016, 44(11): 197-202. [25] 杜涛, 毕银丽, 邹慧, 等. 地表裂缝对沙柳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3, 38(12): 2221-2226. [26] 任慧君, 梁宇生, 余洋. 风沙区井工开采地裂缝对土壤全氮的影响[J], 金属矿山, 2017, (2): 157-161. [27] 雷少刚, 肖浩宇, 郄晨龙, 等. 开采沉陷对关键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 煤炭学报, 2017, 42(2): 300-307. [28] 王义, 刘美英, 陈士超, 等. 神东矿区土壤肥力与盐分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9): 63-68. [29] 徐祝贺, 朱润生, 何文瑞, 等. 厚松散层浅埋煤层大工作面开采沉陷模型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0, 37(2): 264-271. [30] 张建民, 李鹏, 高亮. 超大综采工作面采动覆岩结构损伤研究[J], 神华科技, 2013, 11(4): 20-23. [31] 顾大钊. 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J], 煤炭学报, 2015, 40(2): 239-246. [32] 李全生, 贺安民, 曹志国. 神东矿区现代煤炭开采技术下地表生态自修复研究[J], 煤炭工程, 2012, (12): 120-122. [33] 胡振琪, 龙精华, 王新静. 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 煤炭学报, 2014, 39(8): 1751-1757. [34] 杜善周, 毕银丽, 王义, 等. 丛枝菌根对神东煤矿区塌陷地的修复作用与生态效应[J], 科技导报, 2010, 28(7): 41-44. [35] 岳辉, 毕银丽, ZHAKYPBEK Y., 等. 接种菌根对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的生态修复效应[J], 科技导报, 2012, 30(36): 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