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泽, 朱川曲, 李青锋. 裂隙带顶板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稳定性控制[J]. 煤炭学报, 2017, 42(06): 1400-1407.[2] 张向阳, 任启寒, 涂敏, 等. 潘一东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围岩裂隙演化规律模拟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 33(02): 191-198.[3] 康智斌. 炭窑坪煤业100203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研究[J]. 煤炭技术, 2023,42(08):100-103.[4] 王诗海, 宋燕鹏, 魏文杰. 煤层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观测方法研究及应用[J]. 煤炭技术, 2019,38(05):31-33.[5] 张宏伟, 韩军, 海立鑫, 等. 近距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30(01):63-67.[6] 孙泽东, 郝兵元, 黄辉.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J]. 煤炭技术, 2014,33(10):147-150.[7] 黄万朋, 高延法, 王波, 等. 覆岩组合结构下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与发育高度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7,34(02):330-335.[8] 黄万朋, 邢文彬, 郑永胜, 等.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36(12):3028-3039.[9] 赵毅鑫, 刘文超, 张村, 等. 近距离煤层蹬空开采围岩应力及裂隙演化规律[J]. 煤炭学报, 2022, 47(01): 259-273.[10] 李杨, 任玉琦, 王楠, 等. 采空区垮落顶板形态及其演化特征[J]. 煤炭学报, 2021, 46(12): 3771-3780.[11] 许家林, 朱卫兵, 王晓振. 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J]. 煤炭学报, 2012,37(05):762-769.[12] 李树刚, 丁洋, 安朝峰, 等.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覆岩裂隙形态及其演化规律实验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 33(05): 904-910.[13] 谭毅, 郭文兵, 杨达明, 等. 非充分采动下浅埋坚硬顶板“两带”高度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7,34(05):845-851.[14] 侯恩科, 袁峰, 王双明, 等. 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地震识别方法[J]. 煤炭学报, 2023,48(01):414-429.[15] 张广超, 陶广哲, 孟祥军, 等. 巨厚松散层下软弱覆岩破坏规律[J]. 煤炭学报, 2022,47(11):3998-4010.[16] 李全生, 鞠金峰, 许家林, 等. 神东矿区采动裂隙岩体自修复特征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3,51(08):12-22.[17] 鞠金峰, 马祥, 赵富强, 等. 东胜煤田导水裂隙发育及其分区特征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2, 50 (02): 202-212.[18] 蔡俊杰, 李希建, 谢洪高. 基于分形理论的上覆煤岩裂隙发育规律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3,43(01):109-114.[19] 杨达明, 郭文兵, 赵高博, 等. 厚松散层软弱覆岩下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J]. 煤炭学报, 2019,44(11):3308-3316.[20] 黄庆享. 浅埋煤层保水开采岩层控制研究[J]. 煤炭学报, 2017,42(01):50-55. |